|
一材多用 多元解读时间:2015-05-07 一材多用,多元解读 ——典型论据的积累与运用
一、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同时又是一位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等近二十个领域均有创造性发展。 1.【适用论点】
(1)创造奇迹 他,“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而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给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2)要做就做最好 赵朴初先生评价李先生一生为“无尽珍奇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俞平伯评价他说:“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我们说,又岂止“像”,活脱脱就“是”,样样都能从一个“真”(真性情、真学识、真才具)字中抽绎出人之为人的神韵,够好了,是真公子自翩翩,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高僧自庄重。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3)安守宁静 生活中,有时不是缺少宁静,而是缺少体会;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闲庭信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是何等的境界!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
(4)人生咸淡皆有味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D尊前去拜访弘一法师。看到他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D尊不忍问:“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D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能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这话很妙,人生咸淡两由之,个中滋味只须人去品味。不管是何种生活、何种人生,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都值得我们去珍惜热爱。
(5)慈悲为怀/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2.【适用论题】 滴水与海洋、有所为有所不为、胸襟与怀抱、兼济与独善、残缺与完美、窗与门、平淡与富有、悲欣交集、平常与伟大。
3.【一材多用】 (材料)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每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做客,就座时法师总是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才慢慢坐下去。丰子恺询问何故,法师答曰:“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要先摇动一下,好让他们走避。”
[片断一] 一枝一叶一世界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一枝一叶足见丰富的内心世界。 弘一法师是大家,精通诗画、书法、戏剧,但一枝一叶的平凡小事中足以显现其真性情。他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总是先轻摇藤椅,先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修佛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中皆装着佛,皆装着大千世界,皆装着万千生灵。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大千世界。
[片断二]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万事万物只有“入乎其内”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蕴含的哲理,才能“出乎其外”,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师每次到丰子恺家做客,总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 大师之所以有这种“出乎其外”的表现,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全在于它“入乎其内”,参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至理。用心灵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动尊重生命。大师“出乎其外”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的不懈参悟。
[片断三] 留给明天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他本是出家之人,应该与尘世隔绝,但他心中却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藏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他到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时,总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躲避,然后才安然落座。这一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其事小,小如一点一滴;其境高,搞过苍天洪宇。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片断四] 平常心,敏感心 平常者,平静也;敏感者,机敏也。 人生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弘一法师作为方外之人,自然更有一颗平常心。平日的他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外云卷云舒,生活上保持着“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味道”,可谓宠辱不惊,恬淡闲适,但他的心又是敏感的。每次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他总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平常心外更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来自何处?来自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来自对万物生灵的怜悯。 法师的心可谓平常也,但法师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青史,惠泽万世。
4. 【人物随笔】 弘一法师 今宵别梦寒 ——梁衡 翩翩裘马,进出名场,舞袖歌弦,什么都要露一手。演戏,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没有不上手的。 这时的他的确是一位翩翩美少年,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底子缎带扎着裤管,眉宇间尽显英俊洒脱之气,一举手一投足,称得上潇洒倜傥,光彩照人。可是曾几何时,收拾铅华,摒却丝竹,在我脑海中印下的,却是清癯枯瘦,古貌古心,一副古之高僧薪火绵延的零余者形象了。晨钟暮鼓、古诗清梦,彻底地磨洗了一个人的灵魂。人生真的是一出戏。岁月的长风卷走了他青春的容颜,转瞬间留下平淡和寂寥。 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我钦佩的是他对于自我的负责。生命本来无所谓意义,精神也无所谓高尚鄙俗,总是在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方显出它的成色来。弘一成为人们景仰的高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修炼过程,其中包含没完没了的闭关治律、禁语、静修、写经,包含几十年清汤寡味的茹素生活,包含那个时代凄风苦雨带来的重创。 弘一的伟大在于他的平常。许多失败者往往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入而不入,离而不离,如三月柳絮飘浮在空中,结果一无所成。弘一的成功在于他把复杂繁缛的人生问题简化了,他出家后的精神追求,竟是如此简单平常的承诺:当和尚就要像个和尚的样子。听起来素朴之至,做起来尤其难。你耐得住寂寞枯索么?你吃得起清苦寡淡么?这种佛门生活弘一一过就是二十余年,甘之如饴,有滋有味。就我想来,弘一不是佛,也离佛境界未远了。 弘一无法成为时代的歌手,而李叔同有些可能,像他填写的《满江红》是那么的慷慨澎湃:“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就是放入沉郁的南宋词中也毫不逊色。出家后尽管他“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说得很艺术,却无法成为时代的高头讲章。 弘一有一次到学生丰子恺家,丰子恺搬出一张旧藤椅请老师坐。弘一不忙着坐下,而是先把藤椅轻轻摇晃了几下,方才缓缓入座。丰子恺有些纳闷,不知个中缘由。而后一次又是如此。丰子恺便问为何这般,弘一徐徐地说:你的藤椅旧了,易生虫子,如就这样坐下去,必坏了它们性命,故摇动以示它们留意。呜呼!弘一的言行、思维,已寓于至大至深、至细至微了。这样的境界,何敢赞一辞。以无渣滓之心领悟宇宙生命之一切,甚至怜爱细若蚊蚋的生命。 长夜漫漫,木鱼笃笃,青灯黄卷,芒鞋布衲,这对于只有三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着实是一种艰难的精神苦旅。从个人生命的意义上说,很是需要保守一方心灵的净地的,惟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随波逐流、朝秦暮楚地改变自己的情怀,却只能丧失了。 一种低调的精神生活延续下来,使弘一达到了超常的境界。几十年滴水穿石般地向着追求的核心进展,平淡无奇又那么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弘一不过是泱泱人海中的一滴水,这滴水与众不同的是至柔达到至刚。相比于高调的人生,低调人生更有一种保全完善的可能,就像他的书法小品一样,不可能成为廊庙的供器,却完全可以供心绪不宁的人平息躁气。弘一是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归属的,若换成常人不免有些恐慌,可是在弘一重复而递进的时日里,除了修善行为,也修善对于彼岸世界的信念。 弘一同样是才华超凡的。他修的律宗,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手上方得复兴,倘无才华,真是不可思议。 今人爱说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却未必理解生命展开的形式。李叔同时代的生命是那么有戏剧性,该表现的都表现了,该获得的也获得了,让人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似乎生命需要如此享受方不枉人世一遭。弘一之后,就没有这许多戏剧性色彩了,生命进程如他的青鞋布衲,素朴而又深沉。岁月的长风卷走了他往昔的风采,生命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很难说哪一种生命的进程比较合理合情,好像生活本来就是如此,都会透露出生命在某一个时段的色泽,纵然风中一叶,也可以说春秋消息。只是从我的思索来延伸,是倾向于后者的。李叔同什么都想露一手,看似热闹绚丽之至,却不免有急切仓促的茫茫然。弘一时代就越发体现了一种经过人生坐标定位后的价值生活,兀兀经年中无不渗透着生命、文化的情怀,一种被情怀所浸透的指向。不管人们说李叔同是喜剧也罢,弘一是悲剧也罢,弘一毕竟是一种深层的人生递进,由此也更耐人寻味。 做弘一则尤其难,追求超越了生存现实,只能孑然独行。他感受到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旷野中萧森的八面来风。尽管弘一也知道停下来或转回去,是许多亲朋之所愿,但是却有一种感召在前,使他着魔似的奔向那遥远又不可知的地方。 如果说弘一的人生也是一部书,那么,这部书是必定要慢慢翻读、细细把玩的,且未必就读得下去。有时候,我们触动历史,触动历史这株大树的任何一张叶片,都会令人体味和依恋。春花入梦,秋色经眼,过去的梦影可能就折射着当代人的灵魂,折射着失去精神家园的苦痛。时代之帆很快就要把许多过往人事抛在后面,重新开始一种新的审美和价值体现。可是,我却有一种预感。也许在今后的许多嘈杂骚动的场景里,弘一会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我们的视界,使我们不时有一种心绪怦然的感动。
5. 【考场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把自己看淡 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松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泉入乃成其大,松入林方成其广。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请君拨开历史的风烟,你可听见战马嘶嘶西风长啸。在这声响之中,我看见了汉高祖,“吾将军未若韩信,运筹未若张良,抚军未若萧何,微三人,吾不知其可也。”你看你看,那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之际威加四海的刘邦此刻竟有如孩童,认为天下之事皆须因人之力。事实真是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韩张萧三人实能将军,但刘邦能将此三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诗人鲁藜如是说。 把自己看得重极高极者,亦有之。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名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有极强的优越心,与之相伴的是极重的妨忌与脆弱的自尊。他们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几乎可称之为“唯心者”的病态体现。这种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众叛亲离而已,医学上用两个字概括之——“有病”。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如是说。若春天只有华枝一脉,那春天岂非荒芜,若天心只有夜月一轮,那日夜岂非孤寂。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宽,世界和心,便同时大了。冰心曾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正在此理。 把自己看淡,是因为别人帮助自己太多。那位知名演员若无观众的捧场,她如何知名?牛顿若无伽利略笛卡尔胡克的帮助,他怎能总结出三大定律?开普勒若无第谷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他怎能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李白十五习剑术,孙策十七立江东。我今年少,亦为十七。我的眼前有无限天地,我的前方乃芳草萋萋,我知道这非我一己之功。若非我的父亲如西西弗斯般坚韧地推我日日向上,若非我母亲如盖娅般时时给予我力量,我今日断非如此!我爱我家,我们把自己看得极轻,把对方看得极重,所以我们家的爱,很浓很浓。 老子曰:“夫之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朋友,像那知名的演员一样把自己看淡吧,把自己看淡,让时间成就你的浓,让他人成就你的荣!
二、韩愈 1.【人物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百代文宗”的美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
2.【人物事迹】 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师说》、《马说》。 道济天下之溺: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忠犯人主之怒: 敢向皇帝说“不”。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谏迎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要知道,韩愈的乌纱得来不易。他考进士三次落第,考官时又三次碰壁,按说应该惜官如命。但他屡次犯上,逆披龙鳞,被贬之后也不吸取教训,一如既往。他傻吗? 当然不是。在提笔给两位圣上写奏状时,特别是在给唐宪宗反映迎佛骨的危害时,他早已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后果。可为什么还是冒着丢官甚至丧命的风险直言相谏?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途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勇夺三军之帅: 一介书生,单刀赴会。事实证明,韩愈确实有令人信服的军事胆略和军事智慧,确实立过令人信服的实战殊勋。 唐宪宗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未经朝廷任命,自己任命自己为淮西节度使并与朝廷分庭抗礼。面对如此严重蔑视朝廷的分裂行为,唐宪宗下令讨伐淮西叛军。但平叛的军事行动很不顺利,四年都没有把叛军拿下来。这时朝廷内部出现了“将平叛进行到底”和“停下来和谈”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唐宪宗也拿不定主意。在这个关键时刻,韩愈挺身而出,向宪宗皇帝递了个《论淮西事宜状》,在对淮西形势进行十分透彻和有说服力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以宰相裴度为代表的主战派,建议唐宪宗下决心把平叛进行到底。 唐宪宗被韩愈说服了,采纳了韩愈的意见,任命裴度为平叛司令部的最高统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并出人意料地任命一代文豪韩愈为总参谋长(行军司马)。 以裴度为最高统帅、以韩愈为总参谋长的平叛大军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绩,很快就完成了平叛任务。平叛大军得胜的主要原因,就是韩愈和英勇善战的大将李?濉坝⑿鬯酝保ㄒ榕岫瘸銎姹凳罢妒仔卸薄=峁衫�?迓示徘Ь白疟┓缪┍枷�130里,乘虚夜捣吴元济老巢蔡州城,活捉叛军首领吴无济,使叛军一下子就乱了套。 韩愈还有一件优秀事迹,足以证明他“勇夺三军之帅”。 唐穆宗时期,承德节度使田弘正手下一名叫王廷凑的军官杀了田弘正,自任代理节度使。唐穆宗当然不同意,又派裴度率军征讨,但这一次朝廷军队打不过王廷凑的军队。为了息事宁人,只好低下身段任命王廷凑为节度使。可是王廷凑认为自己的节度使是凭自己的本事抢来的,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又目空一切地抢占了另外一座城池,还不断地在势力范围的周边滋衅闹事。 武力不能制止王廷凑的胆大妄为,唐穆宗只好干着急。无奈之中,觉得只能派人去王廷凑的地盘上去劝说王廷凑不要再这样胡作非为了。此时,韩愈正好刚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于是,唐穆宗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韩愈。 这可是个凶多吉少的差事,是深入虎穴,是单刀赴会。你打不过人家,还要去说服人家按你的意图行事,岂不是天方夜谭?所以韩愈刚走,与韩愈同朝为官,其诗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就十分惋惜地叹道:“韩愈可惜!”唐穆宗也觉得:一代文豪有可能就这样白白地死在王廷凑的虎狼之手,太可惜了。于是立即派人追上韩愈,对韩愈说:“你到了边界上,在那里溜达溜达就可以了,不一定真去。”谁知韩愈却豪气万丈地说:“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说完,“疾驰而入”,比原来走得更快了。 到了王廷凑那里,韩愈没有被王廷凑那里的杀气所吓倒,硬是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说服了王廷凑,不仅扳回了叛军的反叛之心,还从王廷凑手里解救出了一个刺史,要回了王廷凑新抢的那个城池。
3.【人物评价】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北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昌黎之奇于碑志,尤为峻削。予窃疑其于太史迁之旨,或属一问,以其盛气滔抉,幅尺峻而韵折少也。书记序辩解及他杂著,公所独倡门户,譬则达摩西来,独开禅宗矣。——明·茅坤《昌黎文钞引》 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曾国藩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丰功伟绩。 4.【韩愈名言】
(1)圣人无常师。 (类别:学习)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类别:友谊) (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类别:道德)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类别:读书/勤奋/教育) (5)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类别:道德) (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类别:道德) (7)事业无穷年。 (类别:人生)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类别:学习)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类别:教育) (1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类别:学习) (11)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类别:友谊) (12)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类别:道德) |